Wednesday, March 22, 2006

反校园贪风:教长反贪局为何置身事外?

反校园贪风:教长反贪局为何置身事外?黄高弼Mar 20, 06 1:27am
马来西亚的贪污问题由来已久。早在敦胡申翁为首相时代,就有过雪兰莪州务大臣哈仑被控16项贪污的案件。当时,吉隆坡的局势也为之紧张起来。哈仑当时拥有巨大的财产,基于有强大政治势力为后盾,抗命拒绝受委为联合国代表,以为能因此保存辛苦扶植起来的势力。的确,他的抗命行为获得雪州议会29对0票完全支持。最终,胡申翁成功检举了这名极有权势的马来政客。此次的肃贪之成功显然含有显著的政治因素,只能体现领导人在政治斗争的果敢魄力,并不具有真正肃贪意义。从此之后,“捕获大鱼”案列,乏新可陈,可见肃贪非其真正意图。 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最为著名的肃贪运动要数清朝雍正皇帝的手段最为严厉了,如抄家追赃,对贪官的“斩立决”。雍正采用如此严刑峻法,以求达到阻吓作用,但真正能大致显著效果,还必须六亲不认。领导人要做到六亲不认,最起码条件就是自己不贪,不然,追查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或至亲才是后台老板,就不知如何下台了。我想,能做到六亲不认就只有靠完全独立的,由下而上的反贪监察机制,包括独立反贪污部门、独立的行政申诉专员、独立的司法部门及司法覆核制度等。矛盾的是,一旦成功建立了这样的机制,对一些人来说,结果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我想,这种机制成功建立的那一天不是没有,只是非常渺茫,就如蔡琴的成名歌曲一样:“某年某月的那一天.。。。。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强大的传媒在监督制度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然而,马来西亚的新闻自由与媒体舆论受束于严厉的媒体法规,传媒舆论专栏常受到内政部的“压力”而被抽起;报业遭受停刊常有所闻。尤其是中文报业,在四十年代英政府反共的社会背景中,中文报章一直受到严格的监管。在加上独立之后,巫统完全掌控了主要的英文报与马来报及后来的马华某报业的收购,很多媒体在某个程度上已沦为政府和政党的喉舌了。在如此压抑的环境,媒体不能充分发挥其监察作用,是可以理解的。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拼命要掩盖的,就是世人迫切想知道的”。用这句话形容眼下“校园贪风”,再贴切不过了。请看,不想知道的人也很多,如教育部长不想被牵连,反贪局也好像置身事外,似乎事不关己,无所行动。反贪局至少能够举手捻来几个工资收入与实际拥有的财产有明显不符者,教他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有说不清楚者,再来个深入调查,总好过图个反贪虚名。如今,执法者袖手旁观,办教育的却悬赏揪拿贪污校长,这赏金可用得冤啊!办教育就像开餐馆,贪污就像老鼠。如以自己非专业的手段处理鼠患,可能惹得老鼠四处乱闯,弄不好把顾客也吓跑了;我以为应委托专业捕鼠公司来长期遏制,才是周到细致,顾全大局的方案。我想,如有廉政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悬赏也用不上了。回应专栏:谁是包公身边的人

No comments: